瑞幸继续狂奔,2019年还要开2500家店

发表时间:2019-01-04

2018年,瑞幸咖啡高调出场,动作频频。2019年,除了销售额,瑞幸声称要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过星巴克。

文/张俊宝专栏作者

1月3日,瑞幸咖啡在京举行战略发布会,公布2018年全年经营数据、2019年发展目标以及回应近期质疑。瑞幸咖啡CEO钱治亚表示,2019年瑞幸咖啡计划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和高便捷度的咖啡。

悠享店和快取店占比超过90%

快取订单比例近66%

2018年,瑞幸咖啡高调出场,动作频频。无论融资速度和估值规模上,还是在战略合作上,瑞幸咖啡一年的发展都伴随了诸多讨论。从年初放话携10亿元入局,到年中和星巴克的对抗,再到携手腾讯和美团点评,B轮融资后估值22亿美元,近期,瑞幸咖啡又被传出有上市的计划。

不过对于上市传言,钱治亚在此次活动现场未做回应。据她透露,在门店方面,截至2018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已经开出2073家门店,其中优享店和快取店一共1897家,外卖厨房店有176家,悠享店和快取店总和占总门店数的比例超过90%

瑞幸咖啡表示,目前门店数量达到了100%核心商圈的覆盖,66%的订单都来自自提。瑞幸咖啡CMO杨飞告诉餐饮,目前门店以写字楼店居多,依然是主攻一线城市。在他看来,一线城市的咖啡门店数量还远未达到密集的程度

对于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8亿元的亏损,瑞幸咖啡表示,这个补贴数据符合预期,甚至花费更多。不过,从融资规模上来看,这样的补贴力度是瑞幸咖啡能够承载的。

回顾瑞幸咖啡的融资历程:2018年7月,瑞幸咖啡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12月12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估值翻番且成为独角兽,无论是在融资金额和融资速度上,瑞幸咖啡的脚步都太快。而在投资方层面,两轮融资的投资方有不少重合,B轮融资的投资方还进入了瑞幸咖啡的董事会。瑞幸咖啡也在现场表示了投资方完全支持现在的补贴战略。

杨飞表示:“瑞幸咖啡的团队都是创业老兵,是一个理性和务实的团队,不会是下一个ofo。此前曝光的亏损8个亿完全符合预期,甚至还超过,换来的是上万台专业机器和超过两千家门店。”在他看来,便利度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因素,瑞幸咖啡想要实现消费平权,让咖啡回归正常的价格。

补贴还将持续三到五年

2019年希望在门店和杯量上超过星巴克

“补贴”的确是瑞幸咖啡身上很重的一个标签。不过在杨飞看来,瑞幸咖啡不是纯粹的靠补贴,补贴是战略之一。他表示,至少三到五年之内,补贴依然会是瑞幸咖啡的发展战略之一,停止补贴的事情可以在五年之后再讨论。咖啡文化的普及是星巴克完成的,他希望咖啡消费的普及是瑞幸咖啡来完成的,而2018年可能是咖啡消费的元年。

补贴的确为瑞幸咖啡带来了大量的用户流量。据钱治亚透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出杯量达8968万杯,消费客户数为1254万,三个月内的复购率超过50%。与美团和腾讯的合作为瑞幸咖啡带来的好处也直接反映在了数据上。据悉,自2018年9月,瑞幸咖啡和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前者的小程序日单量超过5w单。钱治亚称,这个单量目前是行业第一,而美团也将是唯一的外卖合作平台。

门店数量的增长和杯量的增长依然是瑞幸咖啡2019年相当关注的数据。钱治亚表示,2019年,瑞幸咖啡计划全国开出2500家新门店,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在门店和杯量上,希望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持续提供高性价比、高便捷度、高品质的产品。

走到企业成立的第二年,瑞幸咖啡的补贴战略也在发生变化:2019年1月1日以来,“充2赠1,充5赠5”已仅保留“充2赠1”,免配送费金额也提高到了55元;在2018年8月1日宣布至年底轻食五折的折扣,目前也已经恢复到六六折。

对此,杨飞表示,未来瑞幸咖啡在补贴策略上更倾向动态补贴,即发券的形式,希望是少储值、多发券,目前瑞幸咖啡的轻食和果汁也贡献了不小的利润。对于轻食的折扣,咖啡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表示,这个折扣依然是有竞争力的,未来瑞幸咖啡也不排除会引入有消费者认知、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如原麦山丘、多乐之日等,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连接品牌和供应商,将利润释放给消费者。

瑞幸咖啡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惊讶,在不断开店的同时下一步将走向哪里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用互联网的玩法做咖啡,瑞幸咖啡依然相当关注流量,杨飞也表示,过去的不少合作多以流量互换的形式达成,企业本身在营销方面资金投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高。

同时他也表示,瑞幸咖啡接下来在咖啡的种类上不会做更多细分,但在轻食方面将有大动作。餐饮认为,已经拥有大量流量的瑞幸,接下来在不断开店的同时,将通过合作的形式不断扩大流量池、扩充与咖啡产品相搭配的品类,占据更多消费场景。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