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日 | 治疗卒中需卒中中心更要区域救治网络

发表时间:2018-11-13

文 / 周亦川 编 / 袁月

【健康】近二十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除高死亡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据全国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3/4患有不用程度的残疾,这些正值盛年的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亿元。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外科主任刘建民介绍,我国绝大多数患者错过了这个4.5小时的黄金急救时段,整体溶栓率仅为2%—3%,提高卒中急救的效率迫在眉睫。提高这一点,关键在于互联和整合,从整体上管理规划、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实现科室间协作,甚至融合。

在一个理想的卒中中心,不仅挂号首诊、血液检查、影像科检查、内科用药、血管内治疗、多学科会诊、外科手术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绿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还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后管理,真正形成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护闭环。

上海长海医院院长钟海忠教授介绍, 2013年长海医院从全院12个科室中重组混编了神经内外科、影像科、血管外科等60多名医生,成立了完全独立跨学科的‘脑血管病中心’。通过打破科室间壁垒,采用‘一站式’的卒中急救流程,到2017年,我们已经实现了DTN(Door-to-Needle Time)时间稳定在20分钟。不仅如此,长海医院还积极牵头建设区域化、立体化、同质化脑卒中预防与救治网络,打造覆盖上海东北部的‘60分钟脑卒中黄金救治圈’,并将经验推广到全市甚至全国。”

当然,卒中中心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中心的一路“绿灯”、特批设备是科主任或副院长所做不到的,必须由一家医院的最高管理者参与实施、打通流程。设备和科室装修的费用是可计算的,但医院专门抽调了数十名医护人员参与卒中中心工作,协调如此大量的人力资源,想必对于每一个管理者都非常困难。同时,这些卒中急救的专业人员为此的无私付出(有些流程工作不在收费项目中)更是难以计算成本。其他医院想借鉴这种卒中中心的模式,需要做好这方面准备工作。

卒中急救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流程优化。谈及此问题,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整体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陈胜裕的建议是,要打破神经科、放射科、急诊科等多学科的壁垒,牵涉到信息的无缝连接,首先从信息的数据的标准开始先做起,让各个学科针对同一个患者所传递的信息是同一个标准。“下一步我们要通过数字化以及互联网技术,把每一个环节的信息围绕着每一个患者,从院前院中一直到院后串联起来。同时每个节点信息的采集也要进一步优化,从120急救车一直到医院,整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数据节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整个网络建设做到技术支撑。”

刘建民总结,抗击脑卒中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对卒中防治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包括公众对卒中疾病的认知、缩短120急救运转时间、规范卒中急性发作期的救治及后续康复治疗、构建标准化的卒中中心数据库,推进区域化卒中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等。因此,卒中防治需要建立全球合作,吸收国外好的技术和经验,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多方支持,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符合中国实际的卒中防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