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最幸福,但你真的愿意吗?

发表时间:2018-03-25

作者: 李善友

來源: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编辑:早读堂-刘小妹。

授课老师 |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右1)

1、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人类的认知通道有而且只有两个,即两副眼镜:感官通道与理性通道。

但现实中,只有不到1%的时候,我们才会调用纯理性的这副眼镜。

大作家箫伯纳说过,大多数人每年最多思考两三次。

为什么?因为动脑太累了。人类大脑的能量消耗率达到20%-30%,为了维持生存,当然是尽量减少脑力消耗。

所以,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有两个规则:

  • 规则1:认知时,默认用眼,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 规则2:用脑时,默认连续性,未来和过去一样。

2、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思维模型

迄今为止,人类的宇宙观有7次大的变化,从眼见为实到思想,每一个都是对上一个逻辑基点的打破。

所以,“逻辑比事实更真实”,逻辑上的观念摧毁并引领感官上的事实,想想看:

基本粒子夸克,眼睛看得见吗?

生物基因DNA,眼睛看得见吗?

宇宙奇点大爆炸,眼睛看得见吗?

所有科学的前沿,几乎都是思想里面的实验推理,而不是眼见为实。

爱因斯坦就说,如果理论和实际矛盾,那就改变实际。

所以,成年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知识和信息。

在一个低水平的思维模型里面,增加再多的信息,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3、团队要认知同频,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第二副眼镜,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系统,是否完美无缺?

不,主观性的增加使对象遭受扭曲的程度更加严重。

更让人恐惧的是,存在大量个体差异,甚至夫妻、老板与下属、同事之间的第二副眼镜,都是不同的。

所以,企业团队一定要达到认知同频,把眼镜调成一种眼镜,要么都用望远镜,要么都用显微镜,否则就会鸡同鸭讲。

案例:克里斯坦森效应

有一次,管理学家克里斯坦森被格鲁夫邀请到英特尔,讲述颠覆式创新的理念。结束后,格鲁夫先后18次,派了2000人到哈佛去听他讲思维模型。

几年后,克里斯坦森去到英特尔,发现英特尔用“散养”的方式,做了低端创新,把英特尔的寿命延长了十年。

他就很奇怪,问道,我没有教你们什么东西,为什么你们这么做了?

格鲁夫跟他说,虽然你没有教我们什么,但我们整个团队学习你的语言,在沟通上,使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大大提高了效率。

4、学会反思,用思想拷问思想,用逻辑拷问逻辑

如何打破思维的边界?你唯一方式就是反思,用纯逻辑去打破。

举个例子,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客观的存在吗?

凡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人,是不是神经病?但人类历史上,就有那么一小撮的人,用纯逻辑,居然推演出来说,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

首先是爱因斯坦,推出了相对时空论,时间和空间是由物质来决定的,大质量物体周围会形成一个时空场,而且这个物体的质量越大,会让时空场来弯曲,而且你的运动速度越快,你的时间居然越慢。

更可怕的是康德,他用古希腊人最俭朴的思维工具,居然推理出来说,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大脑当中的先天性的时空形式。

而王东岳的《物演通论》,甚至推理说,奇点大爆炸以前,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

这一段内容,大概就两三页,我看了两个小时以后,脑子就被锁住了,然后走五公里,喝一杯浓茶,接着看,坚持不了两个小时,又看不下去了……

我在说什么?

这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你生活在其中,但触碰不到。

除非你能调动极细密、极高深的逻辑,才能够触碰到那个美妙之处。

5、框架效应,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恰恰就是答案的框架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被局限在自己的认知方式中,比如「框架效应」

大家来做道题,体会下:

有一场传染病,预计死亡人数是600人。两种决策形式:

决策一:

A:确保有200人获救。

B:有1/3的概率所有人获救,2/3的概率全都死掉了。

你的直觉答案可能是A。

决策二:

C:肯定会有400人死掉。

D:有可能1/3的概率一人都不死。

你的直觉答案可能是D。

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两种决策是一致的,200人获救与400人死亡,是一个意思,但因为描述方式不同,导致你做了不同的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一个理论: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

当设计问题的人,把收益框架呈现给你看,你选择了A,当把损失这个框架给你看,你选择了D。

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你要回答的问题,就锁定了你的答案。

你创业时,选择的痛点决定了你的公司将来长多大。

6、禀赋效应,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

来看一个著名实验,马克杯与巧克力,假设两者价钱一样:

情景1:每人发一只马克杯,并告知可以放弃马克杯,换同等价值的巧克力。

结果:拿了马克杯把玩了一段时间的人,只有11%的人去换了巧克力,89%的人选择保留马克杯。

情景2:每人发一块巧克力,并告知可以放弃巧克力,换同等价值的马克杯。

结果:只有10%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巧克力换马克杯,90%的人选择保留巧克力。

情景3:你要么选马克杯,要么选巧克力。

结果:选马克杯的有56%,选巧克力的有44%,两者几乎一样。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你先有了什么,对它的估值就很高,这就叫禀赋效应。

所以,《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拥有=被拥有”,你以为你拥有了something,其实你是被something所拥有。

也就是说,如果原先的产品或是业务线估值很高,当新的业务线,新的产品,或是新的曲线出来的时候,你会很难放弃原有的。

7、只有童话里,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有穿衣服

为什么你会相信某个信念?

如果思考足够深刻,你会发现,因为这个信念是你所在群体相信的信念,如此而已。

为什么P2P等「庞氏骗局」屡屡得逞?

为什么金融市场里会存在「羊群效应」(那些没有形成自己预期的投资者,会根据别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真理连贯论思维模型(如果个别信念和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不一致就不是真理)产生的古怪后果——从众效应:

深处群体之中,即使群体的信念错了,也几乎不可能看出群体在犯错。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就说过这样一句残酷的话:只有童话里,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有穿衣服。

8、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好比「观念过滤器」,即把已有的观念作为过滤器处理新的数据。

然而,一旦你的思维模型错了,就会凝聚更多的错误观念,形成错误信息孤岛,造成「回音室效应」。

在回音室效应里,你只能听到你自己想听到的观点,只喜欢你想接受的那些人,最后会形成这样一个形象:

自己看自己,永远是对的。

一个胖子看自己,永远是帅哥。

这就是所知障。越成功的人,越有所知障。

正如《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所说,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9、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客观真理

「客观」这个词是个悖论,一观就没有客体,「真理」这个词也不存在,一旦是「理」就不「真」了。

「理」是为了求存,不是为了求真。

所以,无论第一副眼镜,还是第二副眼镜,你身处其中,都会给你带来无法割除的思维遮蔽性、所知障与从众效应。

任何人,无论多么聪明,无论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难以逾越人类固有的结构性缺陷和局限。

10、无知最幸福,但你真的愿意吗?

无知是最幸福的。

当你打开井底的世界以后,拓展了眼界,其实是陷入到了更大的痛苦当中。

可整个人类都是这么成长的,如果你放弃了痛苦,放弃了“破”,你的眼界就很小。

所以,我们永远生活在这样的循环中:

解决问题,接着是一个更大的麻烦,然后再去解决……

生活的空间更大一点,你的自由才能更大一点。

推荐书单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著

《物演通论》王东岳著

《三体》刘慈欣著

《技术的本质》布莱恩·阿瑟著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著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今日

互动

来来来

你对哪个思维陷阱感受最强烈?欢迎微信留言,混沌君将第一时间扶你上墙哦~

Read More

本文 由活动盒子运营社(ID:huodongheziyys)原创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早读推荐:

「礼物说」是国内领先的礼物电商。今年春节,礼物说联合全球500个优质品牌,选出了100+种最适合春节的商务礼品。

礼物说小程序还推出「免地址送礼物」的功能,只需挑选心仪的礼物购买,微信发给好友,对方填写完地址即可坐等礼物上门啦~年末送礼对象这么多,免去一一问地址、寄快递的流程,有送礼烦恼的商务人士不妨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