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佳仁揭秘骗局受害者的心理

发表时间:2018-03-25

一些欺骗行为有时会使人损失钱财,有时甚至会伤害人的心灵。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候只是一个诈骗电话的距离。

如今,骗子们不断地把手伸向弱势群体。今年8月19日,已经被大学录取的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被骗走了家人东拼西凑的9900元学费。在与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回来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两天后离世;令人心痛的是又有媒体曝出,山东临沭县的大二学生宋振宁也遭电信诈骗,8月23日晚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此外,湖北十堰的准大学生李倩倩4万元学费,也在这几天被骗光。

越来越多的受害者以生命为代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何骗子愈来愈容易得手?广州心理咨询为您解析。

一、诈骗人员精准掌握受害者信息,不断翻新犯罪手法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便捷和惊喜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危险与重重漏洞。我们的隐私保护极其脆弱,个人信息被作为商品在网上随意买卖。

而诈骗人员亦不断翻新犯罪手法,利用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对受害人进行欺骗、引诱、威胁,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令人防不胜防。

如,在短信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将普通手机号码升级伪装成银行、电信营业等客服号码,利用人们对官方号码的信任,诱导受害人上网操作,凭借木马病毒直接盗取受害人信息,进行连贯转账操作,迅速转移网银款项。

在机票改签类诈骗中,骗子通过事先掌握的受害人购票信息,使用发短信、打电话的形式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使受害人误以为所买机票行程有变,通过引导受害人操作进行诈骗。

宋振宁接到骗子电话时,一开始还有点怀疑,但对方说出了他的银行卡和身份信息,于是一步步地中招。

在徐玉玉被骗案中,人们也发现这个骗局没有这么简单,前一天学校通知发放助学金,第二天掌握详细个人资料的骗子就以此作为幌子实施犯罪。这么精准的犯罪手法,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保证识破,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毕业生。

二、利用了受害者的心理弱点

人之所以能够被骗,恰恰是被骗子抓住了自己的弱点,击中了软肋。当我们的弱点被抓住后,防御会降低,容易去相信别人。以下是骗子常利用的人们的几种心理弱点。

1.恐惧、慌乱心理

诈骗电话和短信通常有一个特点:以一些紧急的事作为噱头,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陷阱,进而要求受害人汇款。比如,“你的家人XX遭遇车祸,现在医院抢救需要住院费”、“你的账户涉及非法洗钱和诈骗,将被警方查封”、“有人想要你的一条腿,想要活命就汇款到xxx”、“这里是xx法院,您有一张传票……”

如果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短信和电话的人,多半第一反应都是意外、震惊和紧张。这种慌乱正是骗子求之不得的效果。当这些紧急事件突如其来,当事人因受到强烈刺激,往往会丧失理智和思考能力,防范心极易崩溃,出现惊慌失措、手足无措的状态。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应激状态”。

无论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是银行账号要被查封,这样的“紧急事件”让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之中,这时注意力会变得狭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急事,思维也会变得受限——根本顾不上怀疑和质疑。

同时,在极度的恐惧中的人,会急于寻找某种安全感和依靠。骗子深谙此道,于是他们往往扮演的是诸如银行、法院、公安局等公权机构。不仅如此,他们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往往是为你着想。先用一个坏消息震住你,然后再颇为循循善诱地指导你如何才能摆脱“困境”。

心理专家提醒,接到冒充“公检法”电话时,首先要相信自己,心地坦荡,直接挂掉这种无关电话,不予回复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被骗;若是对方称家人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急需用钱,需第一时间联系家人,进行多方面的核实,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如确有担心可及时向亲友或公安机关咨询。

2.稀缺心理

许多骗子会利用各种中奖等关于钱的骗术来骗人,如铺天盖地的中奖骗术,其实人们都知道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然而骗术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许多人还是不免中招。

一部分受害者中招,与贪婪、侥幸的心理有关;还有一部分受害者之所以受骗,则与贪婪无关,与智商也没有太多关系,而是经济上确实比较贫困,钱正好是他们所稀缺的,当骗子下了这个诱饵,就容易中招。

人不仅在经济上这样,有时候人们疾病缠身,有治病的需要,当骗子打着“神医”,“神药治百病”这样的幌子来骗钱,我们也容易“急病乱投医”。但是,对于一个富有的人,对中奖骗术就不容易中招;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无论骗子将医术多夸大,也不容易骗到他。

心理专家提醒:每个人心中都有渴望而没得到的东西,只要能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倾其所有与之交换。如果你不想被骗,你首先要知道:你渴望的是什么?

3.同情心理

不少诈骗分子利用年轻人涉世未深、有同情心的特点,取得信任后实施诈骗,屡屡得手。

如骗子会谎称办事时钱包被盗了,身无分文,连回家都成问题,并趁机向受害者借用银行卡,好让同事或朋友帮忙汇款过来,一会再取出来,事后可以给予一些好处云云……不知不觉中骗子套出了密码,将受害者卡里的钱都取走。

心理专家提醒:帮助别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对于要交出自己手机、现金、银行卡等财物的就应多留心眼,加以警觉。此外,如果对方提出给现金酬劳或者是其他好处,也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迷惑,最好直接拒绝,让他们打110或者找警察。

4.因“相信熟人”而放松了警惕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了网友的QQ或微信,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抓紧时间学习和模仿,一旦发现哪天有机可乘,就假冒出现,编造各种借口,向网友借钱。

这种作案手法是高科技加上心理战术,对网友的双重迷惑欺骗。作为网友,是在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好友已经被别人冒充的情况下,带着毫无防备的心理进行交流的。这时的心理防线最脆弱,几乎没有警惕性,所以一旦相信了损失很难避免。

心理专家提醒: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朋友跟自己多熟悉,或者亲友与自己多亲近,遇到在短信、QQ、微信上让你借钱或转账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唯一的自我保护方式就是,直接打个电话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