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路上的实体经济

发表时间:2018-04-03

本报记者 张一鸣 刘慧 张娜

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是中国屹立全球经济体系的最大凭借。继2016年全国两会,实体经济困境得到空前关注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从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看,关注实体经济发展的视角已由“危”转为“机”。

的确,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当下不仅是一个新时代,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所有的人有机会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企业要脱颖而出,企业家起到关键作用。当企业家与企业命运紧紧绑定在一起的时候,从一位企业家的个人言语中,能够看到这个企业的发展轨迹,从一群企业家的讨论中可以寻找到振兴实体经济的突围之路。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时报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建文,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建投集团董事长苏海明,他们深知困难不能一夜过去,但已经看到了曙光。

嘉宾

奚国华 全国政协委员、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胡建文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苏海明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建投集团董事长

发展的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从十九大报告到去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实体经济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很多企业家表示,实体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期,在您看来,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机遇?

奚国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数据支持,加快了智能制造升级步伐。四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优势产能输出提供了更大舞台和广阔市场。

张近东:新时代下,要发展新经济,运用新动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壮大新动能,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认为,新经济就是数字经济,新动能就是人工智能,数字发展的未来一定是人工智能。发展壮大新经济、新动能,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机遇,包括实体经济。

对于零售而言,2017年中国GDP突破80万亿元,超过50万亿元为消费拉动,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36万亿元。2018年世界经济普遍景气乐观,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又有所提高,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改革,创新需求、创造消费,提升品质、提高消费。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进口商品贸易进一步降低关税,促进数万亿国内消费者从境外商品消费向国内消费的转化。可以说是巨大的消费需求空间和难得的年度市场增速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4次提及“人民美好生活”,这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核心和宗旨,更是所有商业变革的原动力。现在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原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包括苏宁在内的所有企业的春天。

其次,是互联网走向线下带来的变革和机遇。互联网、物联网正在实体领域兴起,除了传统电商和传统实体,我们还有一条更广阔的蓝海正在开启,那就是线上线下融合、万事万物互联的智慧零售。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胡建文:首先是政策机遇,比如乡村振兴,对农业企业来讲就是机遇,把农业企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角之一,农业企业就可能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拓展业务。还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减税、减费,幅度非常大,传递了要支持实体企业的信息,我们这几年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减税、减费给实体企业带来的实惠,我们企业降低了1.6个点税收,费也少了很多。其次是市场机遇,现在中国成为最大的市场,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我们沿海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收入水平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13亿人口基数可以预见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大消费市场,这对实体经济是最大的机遇。第三就是“一带一路”的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为实体经济“走出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苏海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出台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比如将不断加大减轻企业税负、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向实体投资,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将有利于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随着各项基础性改革措施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将逐渐显现,金融向实体经济“输血”“造血”的功能也会不断凸显,有利于破解当前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比如国企改革的推进会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化解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

制约的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目前还存在哪些因素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奚国华: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等因素叠加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因素制约: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放缓,企业运营成本快速上升,经营状况恶化,实业和贸易比重、主业和非主业比重失调,实体经济利润贡献率不高。二是资金“脱实向虚”,过度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紧张限制。三是企业由于受到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四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持续萎缩,内需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发展困难。

张近东: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攻关期,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发展新动能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观点认为,是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但以苏宁自身虚实结合的发展经验来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并不冲突,而且是可以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现如今,实体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营商环境欠佳、人才、运营管理等问题。有些是源于市场环境变化,有些是企业内生因素导致的。

胡建文:制约实体经济的因素就像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团讲的,就是不平衡。行业和行业之间不平衡,同样的资本,农产品加工业赚的利润非常微薄,做起来非常辛苦,但金融行业、房地产等行业里,获取的就完全不一样,比起来,做实体经济就索然寡味。

金融、虚拟经济应该是不创造社会价值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但现在是脱节,金融在自我循环中创造利润,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金融,这个是完全不正常的,金融最有效的是把资本投放到实体经济中提升生产力,要素资源支持社会上最优质的企业的发展。

我的感觉是越离钱近,就越好赚钱,政府一定不要让这种差距拉得太大,会鄙实就虚。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发展,过去高考后出来到哪个城市去就业,是公平的,都没房子没车,靠自己的本事,但现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已经不是农村年轻人去的地方了,高考考得再好,没有父母支持,也不能在这些城市体面生活下去,所以我们国家要注意优秀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感觉到绝望,他们期望到大城市里面,但房价太高,他们是融不到大城市中的,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广大年轻人的支持,基础是不稳定的。

苏海明:中国的实体企业要在世界上有话语权,就需要振兴实体经济。当前企业从事实体经济积极性不高,要分析背后的根本性原因,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原因,当前企业获得资本成本压力较大,产品的结构偏向低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多数企业,存在原来计划经济意识,重指标、重产量、重任务而忽视了质量这个关键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品质革命,国有企业要当仁不让、身先士卒,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国有资本的核心地位,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任务和措施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任务和措施是什么?

奚国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发展的情况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进程,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新兴际华作为首批董事会职权试点企业和首家实现集团层面经理层市场化选聘的中央企业,在探讨股东代表制、董事“交叉合议制”做了很多尝试,从以前的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为主,采用股东代表制,将旗下6个多元不相关的产业板块,不同板块的领导相互交叉任职董事或者是监事会主席,重大问题由股东代表组织几个董事进行合议,然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同时采取小总部大产业的组织架构,总部只有67名员工,对下属8万人二三级公司实施放权授权经营。

张近东:把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推动、改善营商环境、市场秩序、法治环境等问题,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调整结构,升级转型,提高科技创新力,激发企业活力,立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胡建文:应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避免金融自身转动,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变用钱赚钱的商业模式。第二就是要坚决遏制房地产的上涨,发展公租房,解决优秀青年房子的问题,打通优秀的年轻人到大城市发展的环节。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就业,这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年轻人就业很充分,一定要保持下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问题,不要看到我们现在就业形势很好,实际上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回不到农村了,就业乃民生之本,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就业,如果说遇到挫折,挫折的来源可能就是就业。

苏海明:第一,要走现代化工业革命道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提升,实现转型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比如我们作为建筑型企业,也在产业链上的其它环节布局,生产盾构机、采用机械治理沙漠、工程机械装备申请欧盟CE认证等方式,在产业链条、在质量和科研方面做文章。另外,要在政策等方面加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高精尖行业的引导、培育、帮扶力度。

第二,要走科技引领的发展之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一定要有战略核心技术,才能在实践中领先。通过科技引领、产学研结合、大数据智能化等,做强实体经济。

第三,要在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的高质量发展,然后才是产品、核心技术。要在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机制方面动真格、下大力度;最主要的是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重视他们的地位,使科技人员在提拔、奖金、人际关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科技研究工作中。

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时报:新时代如何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奚国华:新兴际华注重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激发,探索形成了“党组织推荐、董事会选择,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人本化激励、共性化监督”的选人用人模式,既立足市场契约,建立业绩导向的市场化选聘机制,又要立足“心理契约”,建立“人本”导向的系统化管理机制,还要立足“信任契约”,建立“去忧”导向的政策化容错机制。

一是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建立业绩导向的市场化选聘机制。强化经营者差异化薪酬改革,对实行准市场化的高管层,创新物质激励与荣誉激励联动,对于由董事会选聘的包括总经理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坚持激励与约束、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责任与职位、薪酬与业绩相一致。按照市场规律,摆下演武场、立下军令状,明确责权利、评出好中差,“干得好”激励、提拔,“干得一般”降薪、鞭策,“干的不好”调整、下课。实施市场化薪酬,不搞层层限薪,敞开大门,广搭平台,畅通出口,给足退路,实现经营者“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施企业成长和经营者激励联动计划,跨一个台阶给一档激励。

二是充分保护企业家精神。丰富发展国企选人用人改革试点“新兴际华方案”,真正把国有企业队伍“建好用好管好”,把企业家精神弘扬到位。党组织不但推荐干部,也要对后续的监督管理、全程的教育培养、适时的关怀激励配套跟上,如同产品售后服务和“召回”,不行的也要“回炉”重新“熔炼”,这既是对企业发展负责,也是对干部本人负责。既把方向、做后盾、搭舞台,又加燃料、控离合、敲警钟。对纳入“三个区分开来”容错情形的管理者,给予总结经验、以励再战的机会,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使大家心无旁骛、满怀激情为企业成长发展“广撒精收”“开疆辟土”。

张近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对广大企业家的信心是巨大提振,必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企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坚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心一意发展企业的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去年中央也出台文件聚焦企业家精神,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这充分展现了国家对企业家群体的关怀和高度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中知识产品保护也进一步给予了明确的支持,我们也看到国家在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权益保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等议题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规划,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热情。

另外,新时代企业家也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要心怀感恩,担当社会责任,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造富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立足产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

胡建文:首先企业家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从老板锐变成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能够管理和组织创新的人,是社会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的标签,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必须是有创新激情的人才能做企业家。对于社会来说,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只有企业家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起来,真正的企业家就是要让不长草的地方长出草来,要加大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因为他们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

苏海明:好的经济环境可以培养好的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感恩国家、感恩时代,也顺应时代、把握机遇,使中国企业走上全球500强榜单。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创造了好的营商环境,让所有企业能集中精力专注于企业发展。在新型的政商环境下,更要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企业家和政府新的关系在逐步形成,为企业家创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而对于私有产权的企业家,最核心的是财产的保护权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清晰定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提升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服务意识,增强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政府和企业不能互相错位,中国的实体经济与高质量的发展将会进入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