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好日子是“种”出来的

发表时间:2018-02-27

   【最美基层干部】

筹集140万元建成的文化大院飘荡出浓浓的书香气息和艺术气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入社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推广本地绿色水稻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以前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如今在一位身边能人的带领下,正在不断变成现实。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马场村党总支书记李华靓。

“我是农民的儿子,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民的命运。”站在记者面前的李华靓,淳朴、憨厚,浑身透出一股力量。李华靓觉得,农民的好日子是“种”出来的,但怎么“种”却大有学问。

马场村是水稻育种基地,全村共有水田60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前育苗、插秧、收割、脱粒都是人工操作,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2008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农村农业机械化”的优惠政策,李华靓怦然心动,他想创建家乡的农机专业队,彻底改变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农耕方法。

万事开头难。村里很多人认为这个没念几天书的毛头小子搞不出什么名堂,持观望态度。但李华靓并不气馁,通过向银行贷款和向亲友借钱,他凑到了140余万元,先后购置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育秧设备及相关配套农机具20多台(套),创办了全街道第一家合作社——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现在农耕轻松多了,这些大机器一个顶10个人,腾出时间外出打工,还能有种植业以外的收入,华靓真是个好支部书记。”社员李洪有说。

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社员,发展到如今的300户村民入社,其中本村有180户,周边村有120户。为解决社员的后顾之忧,李华靓还带头成立了晟华农资经销超市,保证合作社成员用上放心种子、放心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对于困难农民还采取赊销垫付农用物资的方式,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耕种。

随着生产的深入,李华靓有了新的体会:会“种”还只是初级阶段,关键是如何做好后期运营。为此,他首先带领村民向稻米深加工要效益。从水稻的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入手,引进先进的水稻筛选机、磨米机、检斤流水线等完整配套设备,实现了水稻加工的流水作业,最终实现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1200多万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稻质量和产量的双重效益。

紧接着,李华靓带领村民积极打造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水稻品牌,申请注册“双盛古稻”等绿色水稻商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明星”产品。

为进一步拓宽水稻销售渠道,李华靓还积极尝试推广“互联网+”营销模式,创办了双阳区第一家以服务“三农”为主导的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吉林省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创业园以“电商+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周边23个村建立惠民服务站,形成“村村联动”的农村电商格局。

“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可不行,要把"文化"也"种"在农村。”李华靓所在的马场村距离双阳城区较远,以前没有村部,村民除电视外少有其他文化娱乐设施,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群众文化娱乐空间也很有限。为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李华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建成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室内合理规划设置了“一厅五室”,即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功能室、卫生计生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和合作社办公室。

同时,李华靓利用晟华农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了一个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农业合作社办公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真正让村民“乐”有保障、“乐”有场所、“乐”有内容,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村民文化,推动形成文明村风。

“未来农村的面貌,不离土不离村,照样过上城市生活。”面对记者关于勾勒一个未来乡村图景的提问,李华靓说。

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农业生态园、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开展餐饮、休闲、观赏、垂钓等系列旅游服务;实施有机农业基地扩展,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持续抓好村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使农民由分散居住向城市化小区居住集中,土地由分散经营向新型合作社集中,逐步形成集生产区、生活区、文化区、风景区等四大“品质功能区”……这是李华靓为马场村规划的到2030年时的模样,也是这位马场村振兴领路人理想的未来。

( 鲍盛华 本报见习记者 杨心悦)